沧州晚报“追寻红色足迹”笔会 - 动态传真 - 组织宣传统战部
沧州晚报“追寻红色足迹”笔会
作者:  发布时间:2017-10-26 15:01:18



把岁月泡进精美的壶
——沧州晚报“追寻红色足迹”笔会侧记
凌巍
  金秋时节,沧州晚报副刊部组织的“追寻红色足迹”笔会一行十几人,来到泊头,这个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城市。
  泊头坐落在运河之畔,保留着当年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的驻地旧址。它是城工部的最后一处住地,也是城工部辗转迁移过的13处旧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。
  高大的房舍,古旧的窗棂,见证了城工部的地下革命工作。从1999年开始,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。墙上的一块块展板,详实的文字和珍贵的照片,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带到我们面前:刘仁、吴晗、刘清扬、张申府、周建人……他们中有的是城工部的领导,有的是在城工部短期居住,然后被护送到解放区的社会名流。听着工作人员的解说,参加笔会的成员无不感受到革命先辈进行地下工作的艰苦与伟大。
  参加笔会的作者们,一边参观,一边打腹稿。爱好历史的孟德阳,在酝酿内容厚重的历史散文;诗人婧芩,默默地把眼前的景物融入诗句中;擅长散文的托如珍和肖静洁,凝神听着讲解,眼神里透着感动;文联工作的李心怡感觉泊头交通便利,是一个既蕴含着开放性、又在历史中积淀了人文色彩的城市。李心怡擅长写小说,这次活动为她日后创作革命题材的小说积累了素材。孟德阳则在参观后,发出了这样的感慨:古宅无声,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,人的初心,却能决定自己的未来。一个人无法改变历史,但是他的努力融入了千百万人奋斗的方向,历史便会记住他走过的足迹。
  泊头职业学院,有着长达90多年的校史,先后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教师与领导干部人才。这里还诞生了共产党在津南的第一个党支部。抗日战争中,这所学校有24名学生壮烈牺牲。在校园里的纪念碑下,作者们久久伫立,向在抗日战争中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致敬。在展室里,沧州市作协副主席宋子平应邀为学校题字留念:“智圆行方。”这个成语是她特别喜欢的,这次写给大家共勉。
  活动结束之后,作者们很快创作了诗歌、散文等作品,以文学的形式纪念革命先烈,弘扬革命传统。


 
知现在懂未来
孙燕
  秋天的泊头是多彩的,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:石榴、鸭梨、苹果和小枣,而在我心中比这果实丰硕千倍、百倍的,还是参观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旧址以及泊头职业学院带来的感受。感谢晚报精心组织的这次活动。没有比信仰更崇高的山峦,没有比革命者更纯粹的生命,历史是一面镜子,让我们知现在,懂未来。作为一个听故事的人,这次活动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,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,对于克服工作和人生中的难题无疑大有裨益。
 
 
泪落在心间
娄勇
  近日,我有幸参加沧州晚报“追寻红色足迹”笔会。走进被誉为“津南革命摇篮”、现名泊头职业学院的校园。迎面的日历碑,昂扬的火炬,明朗的校园让我耳目清新。
  走进莘园,伫立在“革命英雄纪念碑”前,聆听着讲解学生激动的介绍,我不禁落泪。泊师举起了我党在津南的星火。爱国、进步、自强的思想培育了一代代学子走上战场,张俊峰激战牺牲,任云阁勇炸日舰,于学楷高呼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就义。24位烈士曾学习在一个校园,24位烈士牺牲时还是青年。我再次落泪,泪落在心间。
  再看今日的中国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大步走向辉煌,人民的笑容无比灿烂。
 
 
前事不忘后事之师
托如珍
  这次追寻红色足迹笔会,正逢国庆和喜迎十九大之际,恰逢其事,恰当其时。笔会组织作家们参观了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泊头旧址,了解了建国之前那段时间发生在这里的许多事情。通过讲解员具体而详实的讲解,人们渐渐了解了那段历史,也对华北局城工部曾经作出的贡献,连连赞叹。泊头职业学院的历史,热血青年的爱国壮举,更是引发了作家们深深的思索。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,不断地了解历史,记住历史,思索历史,才会不断地前进,不断地发展,不断地上升。
 
 

风物长怀抱古今
托如珍
  读书时,有老师讲,她是泊师毕业的,神情自豪,信心满满。当时,能够考上泊头师范,十里八村,可以扬名。此番,沧州晚报组织“追寻红色足迹”笔会,泊头职业学院是行程安排之一,于是上网搜索这所学院的相关消息,原来其前身就是有着“沧州黄浦”美誉的泊头师范。
  世间万物,凡久存者,必有缘故。建校九十多年的这所本地名校,一定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与瑰宝,等待后人挖掘与思索。
  刚进学院大门,记载本校简史的日历碑先已引人注目,碑身后边古朴的“求索”二字,透出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彰显,一架流水潺潺的假山,灵动而有气势,与旁边的曲径翠竹呼应有趣,映照了青年学子的活泼向上。
  坐而论史,学院的悠久与荣光,于沧桑中慢慢浮现。
  九十多年来,这所学校涌现出大批热血青年、爱国志士,两次学潮,都在社会上产生过巨大影响,更有24位烈士为国捐躯。
  “秋风起,雁南归,狼烟弥东北,山河今已碎,哀我中华已垂危。嗟!我青年还不起,更待何期?”第二次学潮中,进步教师创作的抗日歌曲慷慨激昂,字字如金玉,似乎还能从宣传墙上传来铿锵之声,奏出英雄曲调。
  学院为教育界和政界培养的人才更是遍布沧州各地,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,都曾在这所学校的花名册上璀璨过。
  图书楼里,有几张图片,复制的是王雪涛等大家的作品。学院的郝跃老师,带领大家参观,热情而自豪地介绍说,学院有大批名人字画,珍藏之多,为同等学校之最。学院开门办学,偶尔会举办一些活动,书画爱好者们可以瞻仰这些镇院之宝。
  学院一角,莘园苍翠,花木葱茏,果实累累,点缀得秋意浓郁。小园中有革命历史纪念碑一通,几位学生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着,其中有一个女孩讲得极有带入感,让人不由得跟着她的思路走下去。
  参观学校,看教学,看建筑,看文化,看历史,最重要的,还是看学生。四十多岁,轻易不会被文艺作品打动的我,被一个女孩吸引,是因为她讲述中那种自然流露出的情怀。
  沉浸在她的解说中,我的思路跳转到行程第一站。我们参观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泊头旧址时,那些陪同参观的职院学生们,安静而又自然地跟在我们身后,不喧哗,也不拘谨,很随意地拍着照,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孩子,很亲切,很懂事。
  世事沧桑,斑驳了历史。百年树人,这所学校已树人近百年,虽经变迁,依然青春。传承近百年的名校精神,将孩子们培养好,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。久已不写文章,生疏了词语,今日梨乡行来,颇多感慨,遂敲击生锈的键盘,有两句粗浅语言在脑际翩然:文章飘作梨花雪,风物长怀抱古今。
 
 
 
回访旧时光阴
肖静洁
  国庆节的前一天,收到朋友寄来一直没淘到的一本书,留言处写着“可惜,是旧的”。
  感激朋友对我的用心,很真诚地对她说,旧的,我也喜欢。
  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承载了文者的思想,也承载了书的旧主人一段远去的岁月。
  我喜欢。喜欢这一个“旧”字,喜欢在旧中怀想。
  诗人说,怀旧,是一种无法松懈的情结。
  是的。随着光阴的流逝,步入中年的我,在越来越深刻地体味着这种日渐浓郁的情结。
  它似乎越来越敏感和脆弱,总在不经意轻轻地一触中,便不可遏制地从心灵深处腾起,瞬时如烟氤氲,迷漫在灵魂的每一个空间。
  由此,在参观“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旧址(简称城工部)”及泊头职业学院图书馆资料室时,那些悬挂在墙上的旧日时光,深藏着远年情怀和历经的词语,轻而易举地温暖和打动我的心扉,令我在宁静的时刻无言怀想,甚至泪流满面。
  被称为“城工部”的地方坐落在泊头市大运河畔解放桥旁,曾是清末商业当铺建筑,青砖青瓦,古色古香,如今虽然不见了当时的繁华,但仍然能看出它不凡的气势。解放战争后期,这里是连接北平、天津等华北城市与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的桥梁及纽带。
  讲解员讲述着一位位在这里工作过的革命前辈:刘仁、杨荣、甘英、方堃、宋柏……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,他们抛头颅,洒热血,用智慧为北平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墙上一张硕大的展框里,是毛泽东在第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的文字:北平的解决方式“是在敌军主力被消灭以后必然地要出现的,是不可避免的,同时也是于我军于人民有利的,即是可以避免伤亡和破坏……这是一种斗争的方式,是一种不流血的斗争方式,并不是不用斗争可以解决问题的。”
  那一叠早已发黄的批示簿,那一块珍藏四十余年的红布头,那一张张护送将领的图片,一摞尘封的纸质日记,艰难伴着坚毅时的一束束目光,都让我想起那些沉潜、密集、生动的日子,想起那些远走他乡,漂泊异地的英雄,想起一路上的磕磕绊绊,风风雨雨,笑泪悲欢,都会让我那样自然而然地忆起旧时、旧事、旧情怀。回访旧时光阴,心,就那样自然而然地陷入了一种深情而悠长的崇拜和自豪。
  突发奇想,如果我成长在那时,生为“城工部”的一员,那来来往往的勇士,那桩桩件件的“战利品”,是否会在我拟想中,我的水墨笔下,演绎为一季季繁华与慷慨的事业春秋,演绎为一部部回肠荡气的爱国长卷……
  一座古老的旧址,该会隐藏很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,而那里最为浓郁的气息,于我而言,就是一个“旧”字。
  是呢,旧,真好,不生硬,不冰冷,它可以抚慰繁华都市的创伤,可以复归茫茫人海中走失的灵魂,也可以牵着它的手,循着来时路,顺利回到温暖的精神家园。
 
 
 
星  火
如水年华
一九二六年的火炬
是由一位青年
在泊师举起
一支革命队伍
就这样建立
一九二六年的火炬
在爱国学潮中燃起
汇聚的人群
越来越密集
从黑暗迈向黎明的路
没有诗句
隐藏着泥沼、死亡和失去
一支革命队伍就这样建立
星火燃亮津南的土地
一支革命队伍
就这样走着
路边
不时有战友倒去
青春的热血
涨满了河流
红旗插满大地
 

丰碑
孟德阳
  大运河畔,河北泊头市解放桥旁,有一座与周围建筑风格迥异的晋派建筑。青砖青瓦,古色古香,一个不大的四合院,占地约500平方米。作为清末山西一阎姓商人所建的当铺,当年的繁华已无迹可寻。世事沧桑,人去楼空后的老当铺,曾经一度书声朗朗。1925年9月,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在这里成立,亦即泊头师范学院的前身。后因战乱频仍,这里便成了演绎风云际会的舞台。
  历史记住了1948年,辽沈战役全面告捷,蒋家王朝风雨飘摇。四月的一天,泊头这座古宅被“华北建设公司”征用。没人知道,一场关乎平津战役胜败的较量,在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院落里上演。为尽快解放平津,党中央把华北局城市工作部迁移到交通便利的泊头镇,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有多年白区斗争经验的指挥员刘仁任部长。
  刘少奇、周恩来运筹帷幄,刘仁坐阵指挥,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成了连接北平、天津等华北城市与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的桥梁和纽带。
  我不由得恍然大悟,太行山深处,西柏坡那样一个偏远之地,一盏明灯照亮中国,决胜千里之外,是因为有一只无形的巨手,在泊头这样一个小城,把握着整个华北大城市命脉的律动。
  历史,做出了选择。一份份绝密的敌情资料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党中央决策机关;千余党的干部、学运骨干从这里经过培训奔赴战场、走进各城市学校;一批又一批著名民主人士从东北、香港等地辗转来到泊头。
  这座为忠厚传家、诗书继世而生的深深宅院,承载了历史赋予它的神圣使命。正因为有了这一段红色的记忆,它才有资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。
 
 
 
当绿色和红色交织
崔新宇
  从泊头回来,眼前总有两种颜色交织,一种是红色,另一种是绿色。印象中的泊头是鸭梨之乡、铸造之乡。这里的鸭梨爽脆多汁,是响当当的品牌;这里的铸造是一流的,沧州狮城公园的新铁狮就出自泊头铸造。真正走进泊头,对我,还是第一次,除却鸭梨和铸造,又多出了红和绿两种色调。
  沧州距离泊头很近。穿过一个栽种着年轻枫树的广场,一座灰瓦白墙的建筑引我们走进一座神秘的红色根据地。这是当年一位晋商留下来的。山西民居建筑风格的房子,两层楼高,给人的感觉是刚强与厚重。门楣不大,前侧墙体内镶嵌着一块黑色石板,上面“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旧址”的字体通告了它的身份。这里便是解放前京津冀地区敌战城市地下斗争的首脑机关、地下党的核心、连接平津敌战城市地下党与西柏坡党中央的一条红色纽带,一个被称为“华北小延安”的红色根据地。四合院内,木门高窗,青砖铺地,威严肃穆,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,想到了那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地下工作的隐秘与危险,想起他们与敌人周旋的机智与勇敢。他们就在这座房子里,以大院为掩护,以“华北建设公司”为依托,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。
  以红色作引领,胸怀一种爱国豪情,我们走进了“泊头职业学院”——一座以红色为精神支撑的绿色校园。校史陈列馆内详实地记录了校园历史:九师旧址上重建;两次爱国学潮;凤凰涅槃,浴火重生……1926年,中共特派员刘格平秘密来泊,在直隶九师建立了津南地区早期支部,似一丝革命的星火,燎原到校园每一个角落。从这里走出了大批革命干部和仁人志士,成为渤海地区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。而今,它已完全成为一座现代化学院。大门口摆放着一座石头台历,下面刻着“与时俱进,自强不息”;电子屏幕不停地展示着校园风采,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。明德楼、启智楼、致知楼,向人们展示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;那些“构建和谐校园,促进科学发展”“学会学习,学会做人”的宣传语,无处不彰显着教育与知识的重要,无处不透视出良好的校风、教风与学风。校园内树木葱茏,绿植茂盛,漫步在笔直的林荫路,一股强大的生命活力扑面而来。
  那个叫莘园的园子,是学院的后花园,是师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,也是培育绿色植物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。园子里精心修剪过的冬青叶子泛着油亮,一排温和如春的银杏树、一片各色花开的月季、一道缠绕着牵牛花的篱笆墙、一汪满布荷叶的荷花池,无不清新怡人。那座庄严雄伟的“革命历史纪念碑”,就掩映在绿树与鲜花之中。它记录了地下党组织的革命发展史,以及从这里走出去、血洒前线的24位革命烈士。它让一代代学子缅怀烈士,仰视英雄,激励后人在享受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同时铭记历史,并在内心种下一粒爱国与报国的种子。
  这是一座绿色的校园,一座有着生命力的校园,整齐划一的绿植显示着这个校园的规划之美。一片绿色中,一座塔楼高高耸起,“泊头职业学院”几个红色大字分外耀眼,似一把熊熊的火炬,正将昔日抗日的战火化为拳拳报国之心,让安享着和平的人们,牢记用鲜血和生命护佑过的红色革命,坚定不移地踏着先辈的足迹,投身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。
  泊头,一个熟悉的名字,一个不再陌生的城市,一个红与绿交织的城市。此行的主题叫“追寻红色足迹”,返回时,秋正好,和煦的阳光下,多出了一条绿色,与红色交织着延伸。
 
 
 
 
沧州晚报编辑  凌巍
 
 
 


Copyright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冀ICP备15024443号-1
地址:河北省泊头市解放西路光明街150号  邮编:062150
http://www.btzyxy.com.cn  建议您使用1024×768及以上分辨率